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时间:2024-07-16 10:35:44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中访友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中访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充满童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说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说过程:

1。听一听忆一忆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环境中。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和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读一读找一找

(1)扫清朗读时遇到的文字障碍,小组中仍未能解决的请上来写到黑板上。

(2)找一找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品一品说一说

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不就是山中看景吗,那我把题目改成“山中看景”,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写一写说一说

作者采用的是说话方式向他的大自然朋友打招呼,我们也尝试一下用“你好”写一句话,向我们的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好吗?

(比如松树、小草、白鹭……)

七、说活动

1。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走走,去领略大自然。

2。课文仿写:《欢迎你来到大自然》

八、说板书:

山中访友——拟人、想象(亲切喜悦)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落叶、小花

阵雨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九、说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充满童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以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深情感悟。

山中访友说课稿2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本文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及初一一个多月的学习,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 有 ……此处隐藏30165个字……——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简笔画)

山中访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悟自然。《山中访友》正是一篇适宜学生年龄阶段的美文,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文章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表达方式上,新颖独特,把景物说成是一个个的朋友,给人非常的亲切,充满着感情,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另一特色就是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趣,有浪漫色彩。如,说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的那段,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第五段是,把瀑布想象为歌唱家,悬崖成了智者等。想象能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因此,读文章时,不知不觉地会被这种童心所打动,在字里行间会感觉到作者所饱含的深情。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特别注重表情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还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并通过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让学生多参与,教师必要时只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我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把许会使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写作上的特色,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写作训练。

四、说准备:

1、学习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五、说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走进课堂。师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创造这种美的、动情的氛围)接着说:“老师要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学生由于好奇心,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那里来。然后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真正感受到美。最后点出课题,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山林,去会晤山中的朋友,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明确要回答的两个问题: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朗读的语气感情后进行配乐朗读。

3、学生回答问题后,着重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感情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试着读、模仿着读。

4、播放图片,再一次明确山中的朋友。

5、用“你好”向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提问是沿用了课文标题的方式,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确作者用的是融情于景的写法。

将描写“古桥”这段作为指导范例,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感情的强烈,体会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与古桥对话,显得亲切和自然。

当学生能说出这些朋友的名字后,通过播放图片,一方面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直观的效果,将为下一步回答朋友的特点打下了基础。

最后一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大自然朋友打招呼,这应该说是学生有感而发,水到渠成的时候了,因为是安排在跟朋友见了面以后的,既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比起前面的一些问题,难度加深了,起到了拓展延伸的效果,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三、自主、合作、探究

如果说前面的“初步感知,动情朗读”是准备阶段的话,那这一步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真正投入的阶段,是挖掘其潜能的阶段,也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阶段。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是决定“我要学”还是“你得学”的关键。因此,在教法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担心学生会跟你背道而驰,也许你作为一个教师,考虑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比学生深刻,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教师只起了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围绕着“你为什么喜欢它”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回答,找出关键词,这样一个要求的确定,是从我们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的,我们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在注意了对话的同时,还不能忽略朗读,我觉得口语对话与朗读是我们教学中齐头并进的两面旗帜,任何一面倒下了,都会有碍于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寄寓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只有我们在分析、朗读、再分析、再朗读的进行中,才会正确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感受用幼情的话语描绘出来的童话般的世界,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题的环节,那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通过师生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小环节。

还设计了“这篇散文美,美在……”说几句话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上达到的目的又何止这一个,我看,实际上还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学生从这题目中可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语言文字、修辞、画面、写法、感情等)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过渡。

朗读对抗赛,可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进一步熟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比较中,明确各自的差处。

四、拓展延伸:

关于环保方面,让学生以大自然中某一景物的身份对人类倾吐心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坚持的进行人文教育的方向,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最后小结,教师描绘了大自然的另一幅美景,启发学生走进山林中去,去热爱美好的大自然。

六、作业:

由于课堂上的一、二句话的写作毕竟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后多一些练笔的机会,就布置了一个写作题。(是课后练习中有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山中访友》说课稿2,山中访友,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中访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