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4-07-16 10:48:2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汇编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汇编15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行动!反应!”在池塘之底无论是孩子还是老师都已经对这两个词建立了联结,这两个词语似乎是真理般的被秉行,只要有行动就必定会有惩罚,而且是非常严厉非常残酷的,至少对这些未成年且有“问题”的孩子们来说。

影片中最可怕的惩罚莫过于关禁闭在层层枷锁的暗室,对于长期寄宿在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而这个惩罚完全加剧了孩子对于安全感的需要,另外生活条件的简陋,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体罚的压制等等这些错误的方法使得辅育院的孩子们与正常孩子的思维成长越来越远,并且让他们越来越难相信别人,就像莫高奇那样将自己伪装起来,直到最后才让马修老师从他的眼中看到了他真实情感的些许表露,有感激又得到宽恕后的快乐。看这部电影使我不得不想到人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概念的形成了。自我概念就是个人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看法。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表现在行为上。我认为影片中的孩子们自我概念显然出现了一些偏差。被送往辅育院这个地方似乎已经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很差的,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消极的负面的,这种心态即自卑。这种自卑的心态在校长通过各种惩罚导致的强化作用下犹如受到雨露滋润的小草,疯狂的成长。当长势势不可挡时孩子们就开始有些“破罐子破摔”了,他们不努力学习,恶作剧,偷东西。马修老师的出现让这里以及这里的孩子发生了改变。他所作的一切并没有强化孩子们不好的行为,而是用歌唱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用自己的惩罚方式“包庇”做错事的孩子从而与他们建立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当孩子们慢慢发现原来自己也有优秀的部分,原来学校里还有相信他们真正爱护他们的老师时,他们的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得到提高,这样才使得孩子们逐渐走向正轨,他们自我概念改变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以及对这个社会的以至于整个世界的认识。我想,他们最后一定会称为梦想中的牛仔、消防员、热气球驾驶员、驯虎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一群被世人厌恶的孩子,遇到一个天使般的老师,救赎的灵魂找到了心中的梦想,终于唱出了来自天堂的声音,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热爱音乐有着音乐天赋的代课教师用他对孩子们的爱感化了这一班问题少年冰冷、残酷的心……

电影中孩子们忧郁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父母的佩皮诺,他的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时刻显露出忧郁与期盼,他每天都会靠在大门的铁栅栏上,目光眺望着远方,他是多么希望父亲的身影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中啊!可是事实已是无法改变的了。孩子们的心灵被铁血校长严重扭曲,他们没有四季。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冬季。

可是从这一天开始,一切都变了,一位名叫马修的老师来学校代课。这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很顽劣,院长一见到孩子犯错就会把他拉去关禁闭,可马修老师不喜欢院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他尽自己所能去保护孩子极强的自尊心。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莫郎——,他经常捉弄别人,还侮辱院长、老师,干了数不清的坏事。然而,马修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他,终于,他发现莫郎在独唱方面有着极大的天赋,他的歌声简直是来自天堂的声音。于是,马修老师耐心辅导莫郎,最终老师的爱还是感化了他顽固的心灵,他感受到了温暖,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

看完电影很长时间后,孩子们那纯洁的天籟之音还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这就是法国影片的那种淡淡的,而又回味悠长的味道,使人的心灵受到震动,也受到了洗涤。忧郁的小佩皮诺最终也跟着马修老师离开了学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让人喜悦和感伤。当马修老师离开池塘之底,看着那一转身的忧伤,潜在中却孕育了更大的喜悦。因此,我们会为这样的故事结局多少有些伤感,但同时却又感到了温暖和希望,甚至是某种前进的动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遗下的日记,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失业的音乐教师克莱蒙·马修来到了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是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的名字。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在这里,马修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

这所学校的教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忘记了说笑,正因为如此,学生敌视教师,与教师形成敌对壁垒。光头的马修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也遭到了孩子们的嘲笑……

因为这里的学生是一群被放逐的问题寄宿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谆谆善诱的马修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里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但那位平凡的小人物克莱门特·马修那颗博大的爱心却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是的,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要我们教师能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和理解,他们将会变得更有希望和信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我利用冷假欣赏了《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题目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马修——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进进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动,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管教方式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马修用音乐给这个 ……此处隐藏6221个字……会孩子以暴制暴,在孩子心里埋下阴暗的种子,马修老师音乐软化了孩子的心,抹去了孩子们心中的尘埃,给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和光明。

三、用耐心擦拭尘埃

在与学生相处中,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不可能一切按照老师希望的来,这时需要老师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坚持。班上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有所进步,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如果我们继续斥责他,恐怕只会抹杀他心中仅有的一点愧疚。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他呢?耐心,对,就是多一点耐心,多听听他的心声,对他的行为不要妄加指责,让他在我们耐心的呵护下,逐渐抹去心中的尘埃。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用真心交换真心,用爱和智慧软化坚硬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是欣慰,感动,又夹杂着些许无奈。

欣慰的是影片的音乐家马修被指派到“池塘之底”当雪监教再教育学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看起来捣蛋抽烟吵闹,校长对他们进行所谓的“行动—反应”教育实质是一种变态的惩罚模式,当他们做出捣蛋行为时就对他们进行殴打禁闭做长期的公共卫生服务,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让着些学生得到改变,还是一如既往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观马修,虽然不是自愿来到这所学校教书,但他既来之则安之,对于学生的捣蛋行为并没有采取惩罚的做法,反而在校长面前努力去维护他们,用心去了解这些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他看到了这些学生的优点,知道他们喜爱音乐,于是组建了合唱团,在马修的指导下,学生被感化了,中间还征服了校长,学生不再像之前那样捉弄马修,而是与马修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马修发自内心对孩子们的真诚的爱,他没有因为这些孩子的各种问题而厌倦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而且没有因为在音乐上的失败来到这里把心里的惆怅转移到孩子身上,这另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甚至是佩服。

感动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孤儿求马修带走他,马修自身也被解雇了,且知道没有权利这样做,起初是拒绝的,但当班车开走后孤儿仍留在原地观望,马修最终还是不忍心选择停下来带走孤儿,这个举动非常地打动我。还有最后马修并没有致力扬名之路,他继续选择了教书这条路,这更加让我觉得马修是个非常善良淡泊并且博爱的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值得我们深思。

无奈的是,影片中的校长他的初心不是爱孩子的,是为了评优评先,指导最后也没能如意。他自身是不愿意来到这所学校管理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的,这让人感到惊恐。如果这些问题孩子们没有一个发自内心爱护他们的管理者来引导教育他们,他们该走向何处,他们的前途令人担忧,一个好的管理者对这些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是由ChristopheBarratier导演的电影。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贝汉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狄迪尔·弗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Mathieu,杰拉尔·朱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封闭的心灵。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老师们的不易,回想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无数,每个老师都是悉心教导我们这些顽皮、天真的孩子,可是,至今我们记得的老师还有几个呢?寥寥可数吧,也许映像深刻一点的就是我们的初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也一样,对初中三年的班主任记忆犹新,三年来,她一直悉心教导我们,不管是书本知识还是为人处事,我从初中班主任身上学会了很多,当然,也有抱怨过,当初的自己太单纯,还不懂太多的人情世故,犯过错,班主任责怪过,教导过,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对于班主任的教导我应该是感谢的态度的,如果不是班主任的教导,我也许会犯更多、更大的错,也感谢班主任一直的信任,知道毕业为之,也是对我充满了期待,老师们真的很辛苦……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之前,常听先生说起放牛班春天的故事如何如何的感人,我不削一顾,心里想:什么放牛搬的春天哦,直到想全乡培训,电影不放的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为我的无知羞愧呀。原来是“班”级班.

原来是放牛班的春天!!

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问题儿童,这些题儿童常被校长以残暴的高压手段,体罚管治。

马修老师到这所学校,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了状况。当他发现学校没开音乐课时,他以然决然用音乐来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累,他让每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影片中的几个片段让我记忆深刻。

感动(一)

马修老师第一次进校时,在校门口战着一个叫佩皮诺的孩子。佩皮诺每周六都会站在校门口等着等着………..

他多么希望爸爸来接他呀,实际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了,可男孩不肯相信,在后来的日子里,马修老师在上课时一直把小佩皮诺抱来放在讲座上听他上课。这种爱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对一个没有父母母爱的学生尤其重要。

故事的结尾,在马修老师离校的那一天,小佩皮诺带着自己的行李要跟马修老师周,在他心里。他认定马修老师就是自己的爸爸,当马修老师让司机调转头,把小佩皮诺带走,我的眼睛湿润了。

每个学生都希望越着马修这样的好老师,而我们作为老师的身份,我又做到了多少让学生把你当老师呢??

感动(二)

当校长不让孩子们送马修老师时,马修老师一个人走了,显得那样的孤单,于是自言自语,“我一个大大的音乐家,居然被解聘。”

此时,空中飘下来一架架纸飞机,里面是孩子们对马修老师的祝福!和签名。当马修老师抬头一看,高高的围墙上,一个个挤着,使劲伸出手向马修老师做最后的告别,那一刻,眼泪有一次夺眶而出。

马修老师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教育工作的人去会意。他挽救了许多孩子的心灵,培养出皮埃尔这样的指挥家,他已有无法改变和无法挽救的学生,但他尽了自己上所能,做自己可以做的事。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问题学生,关键是我们这样去发现,又这样去引导,这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有属于自己的春天?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我想:马修老师做到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